【资料图】
这是湖南醴陵1908年的一系列旧相片。一九○六年,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花了三年时间,游历了清末十二个省份,恩斯特柏石曼远足数千公里,留下许多古代的风景和建筑。这张图片是柏石曼在1908年夏天和秋天由湖南浏阳抵达醴陵时拍摄的。下面让我们跟着柏石曼的影像,走进110年以前,湖南的醴陵。
醴陵、醴陵地处湖南的最东端,地处湘江的一条分支——罗霄山的西部边缘。醴陵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,这里有“渌江书院”“宋名臣祠”“醴泉古井”“芳洲”“文笔奇峰”“云岩寺”等众多名胜。醴陵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,《名胜志》说:“县城北边有一座小山,山下有一口水井,泉水像水一样流淌出来,因此名县。”“醴”本就是好酒的意思,国内只有一个以“醴”为名的城池。这是湖南醴陵1908年的“渌江桥”。渌江桥位于醴陵南部,跨越湘河,建于北宋时期。渌江桥从建桥到现在已经有800余年的时间了,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是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,是一条重要的水路通道,也是一条重要的水路通道。根据《醴陵县志》的说法,“渌江桥一天也不能没有,一州一路也不能没有”。江楚衢途上,商人车马川流不息,无一不是从这里经过。”
1908年,醴陵忠孝节烈总会祠堂大门雄伟,雕梁画栋,雕梁画栋,雕梁画栋,为清朝乾隆皇帝所建,其前身为醴陵北边五里牌,清朝道光时遭洪水破坏,一九○五年移至东正街,在此重新修建。
一九○八年的彭氏宗祠及门楼。“彭”字牌楼位于醴陵华塘村。彭之冕为彭姓石碑所建。彭之冕是清朝乾隆时醴陵著名的文人,他留着一把六英尺的大胡须,在几个哥哥中又是他的第三个哥哥,人称他“彭三胡子”。彭之冕为人慷慨,他三次重振渌江桥,并捐赠江东学院及其门前石塔,城北奎星楼,凤凰楼等建筑项目。“彭姓”是“彭之冕”为悼念其父彭明俊、其母袁氏,请求乾隆大帝赐建的“彭姓”“彭姓”“大功”。
一九○八年醴陵文庙大成堂。醴陵文庙坐落在醴陵市的东正街上,是一座古老的寺庙。建于宋代,最初的地址为青云峰。文庙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宗祠,也被称为“孔殿”。
1908醴陵文庙大成堂的阶梯上有一条很漂亮的巨龙。文庙主堂为大成堂,其门前有古老的樟树和郁郁葱葱的树木。雄伟壮观的文庙,体现了醴陵人民崇文、尚德的精神风貌。
一九○八年,醴陵郊野的一座祖庙内。
1908年,柏石曼在醴陵姜湾远眺,从远方照到了祥和楼。“福渊阁”也叫“福渊阁”,坐落在淝水之畔,对面是文笔峰。“福远寺”是醴陵有名的文物古迹,建于清朝同治八年(一八六九年)。
关键词: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