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“中国第一县”,论经济,是江苏昆山市(县级市);论面积,是新疆若羌县;论人口,是安徽阜阳临泉县。
但我们今天要说的,都不是它们。我们要讲的,和楚人有关。楚人用革新精神,开启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革史:在新征服的土地,设置直属于中央的县。“天下第一县”,烙上了楚国印。
【资料图】
那么,“天下第一县”,到底是谁?
「权」「息」天下先
在河南省信阳市淮河故道的北岸,有座古城遗址,相传是周代的息国故城。春秋时期,楚文王攻灭息国,改设息县,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之一。
横屏观看
▲今日息县
更难得的一点,息县之名近2700年未变,沿用至今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县”。而息县的“天下第一”背后,更藏着一段楚国在行政区划管理上“敢为人先”的历史。
《左传》记述了楚文王灭息国的经过,这是一个有几分荒诞的故事:
蔡侯和息侯都娶了陈国女子为妻。息侯夫人出嫁途中经过蔡国,蔡侯邀请息夫人在蔡国停留。谁知,蔡侯贪慕息夫人美貌,借机加以调戏。息侯得知后,愤怒异常,遂想了个主意报复:他建议楚文王佯装攻打息国,自己再向蔡国求援,如此,楚国便可借机伐蔡。楚文王欣然应允,并在莘地打败蔡国,连蔡侯本人都成了俘虏。可蔡侯也不是善茬,他在楚文王面前盛赞息夫人,鼓动楚文王灭息。
事实上,攻伐蔡国和息国早在楚国的战略规划之中,是楚国北向扩张进程中的一环。
▲复建的息县谯楼。谯楼始建于元代,当时息县称息州,明代复为县。摄影/冯立军
学者梁启超在《国史研究·霸政前记》中指出,“春秋为楚所灭之国,见于经传者,凡四十二,实则犹不止此数”。楚武王、文王时期,正是楚国扩张的高潮,汉代《说苑》言“楚文王兼国三十”,可管窥其大概。
刚吞并的息国国土,楚文王是如何处置的?《左传》记载的公元前478年楚国君臣的一段对话,可以找到线索:
楚王将要选择将帅领兵,取陈国之麦,叶公子高认为统帅如果身份低,士兵就会轻慢他;楚大夫子谷反驳说:“彭仲爽,申俘也,文王以为令尹,实县申、息,朝陈、蔡,封畛于汝。”
子谷认为,彭仲爽以低微的战俘身份,辅佐楚文王,设立申、息两县,使陈国、蔡国归服,楚国的疆域也因此一直扩张到汝水。
▲楚人车战多使用弓弩等远程兵器和长杆兵器,如戈、戟、矛等。图即描绘了当时车战的激烈场面。绘画/王可伟
可见当年楚国对息国和蔡国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:息和申一样,成为了楚国的“县”;而蔡国和陈国一样,社稷宗庙得以保存,是归附于楚国的诸侯。
“县”早在西周时便已出现,不过其语义与后代有很大差异。当时的“县”,指的是“国”以外的区域,相当于“鄙”。对于周天子来说,就是王畿之内、都城以外的广大地区;对于诸侯来说,则是采邑四周的土地。
西周时的“县”,是对土地的泛指,但楚文王时期的“县”却是明确、可数的两个地方。可见楚国已经给予了“县”全新的含义。
据学者考证,楚国灭息设县,不晚于楚文王十一年(前680年),而申县(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北)的设立,则在公元前682年楚灭申之后。甚至在更早楚文王的父亲武王时期,楚国就开始将灭掉的诸侯国设置为独立的“县”了。
《左传》记载,楚武王攻灭权国,“使斗缗尹之”,出任权地的长官,即权县县尹。后来,斗缗反叛,楚武王率军平叛,并将权县的居民迁于那处,重新派遣阎敖为尹。
▲在马良山畔、汉水之滨,建设了古代权县遗址碑亭,以纪念“天下第一县”的历史。
顾颉刚、周振鹤等文史学者都认为,权县是最早明确见于史料中的楚县,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置县的首例。
有「尹」大不同
学者们判断楚武王时权地设县的依据,是“尹”这一职位。在楚国,向楚王负责的官员被称作“尹”。设“尹”,说明这里并非分封给臣僚的领地,而是直属于楚王。
除了县尹以外,县公也是春秋时代常见的楚国县长官称号。楚国因君主僭用“王”号,因而地方官长也可僭称“公”。县尹和县公的任免,由楚王亲自裁夺。
史料记载,楚国唯一世袭县公的,是申县的两任县公:斗班和斗班之子斗克。此后,县公之位再无世袭之说。
县的土地、人口,并非县公、县尹或任何人的采邑,所有赋税均直接向楚王缴纳。县公、县尹不过是代替楚王行使地方管理权的代理人而已。
如果治理时出现过失,甚至丧命,楚王只需另择人选取而代之即可。这相当于任命制,而非诸侯的世袭制。
▲鄂君启金节,楚国封君鄂君商队的免税凭证,鄂君就属于可以世袭的封君,跟县不同。
有学者认为,楚国的县,更贴近“县”字义中的“悬远”,指的是孤悬在国境上的军事据点。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。
权县设立时,楚国统治的核心区在江汉平原,位于汉水西岸荆门附近的权地,应属楚之“南鄙”。而申、息两县是楚地北扩的产物,位于楚国的北部边境。
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使得春秋时期楚国的县公、县尹,除了管理地方行政之外,还必须带领“县师”,参与作战。
横屏观看
▲武汉东湖磨山景区内的楚庄王出征雕塑。
“县师”是独立的作战单元,面向县内征兵,由县来负责训练、管理。有作战需求时,会接受楚王的调遣出征,有时也受楚王直接指挥。《左传》中出场最为频繁的就是申、息两县之师。
《左传》记载,楚国大夫子重曾请求以申县和吕县的部分土地,作自己的采邑。申公巫臣坚决反对。他劝谏说,正是依靠申县、吕县的赋税收入,才足以充当军费,防御北方。如果县中土地成为大臣的私人领地,那么两县的军事力量将不复存在。
可见,县内赋税是县师的给养来源,而县师又维系了楚国的边防力量。
楚国设县,在春秋时代颇具开创意义。县的诞生,突破了分封制的治理模式,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卿大夫力量的崛起。楚王利用县,巩固了对国政、尤其是边境地区国土的掌控,从而保持了国家较长时间的持续发展。
▲铁路站牌上的息县,县名历经近2700年至今未改。摄影/冯立军
战国时代,楚国的县制继续发展。县这个新事物,已经渐渐成为楚国一种常见的基层行政区划。不过,战国时期的楚国基层土地管理,却因为封君(因功享有封邑的贵族)数量的激增,而呈现出混乱的局面。
与此同时,稍晚于楚国开始设县的秦国,却已将县形成制度、规模,并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。而县的“拓荒者”楚国,却最终被秦所吞并,成为秦国郡县中的一员。
来源:《中华遗产》2022年11期《楚文化:寻楚》
关键词:
X 关闭
X 关闭